俄罗斯天然气重登欧洲第一2年王者重回欧洲独立希望破灭!


时间: 2024-12-27 13:25:33 |   作者: 医药包装

  欧洲能源市场最近的操作,真是上演了一出“真香”警告。还记得几年前,欧洲各国信誓旦旦地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,说要把“俄气”踢出局吗?结果呢,“北溪”管道被炸毁后,俄罗斯天然气竟然又悄悄地回到了欧洲人的生活中。

  先别急着下结论,我们得捋捋这事的来龙去脉。俄罗斯的天然气,对欧洲到底有多重要?

  你可能不知道,欧洲冬天的大部分暖气可全靠它了。不管是德国人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喝啤酒,还是法国人在温暖的书房里写诗,甚至是意大利人在家煮意面,都绕不开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。

  数据不会骗人——在“北溪”管道被炸之前,俄罗斯可是给欧洲提供了40%以上的天然气。试问,家里暖气突然没了,这日子怎么过?

  有人可能会问:“那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,欧洲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?”理论上有,但是代价不小。欧洲还真试过把目光转向美国的液化天然气(LNG),但那玩意儿不仅贵得离谱,还得靠船运,运输成本也是天价。

  所以,当初那些说着要彻底摆脱俄罗斯天然气的豪言壮语,放在今天听听就好。现实是:欧洲既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,又不得不在政治立场上和美国站一队。这种骑墙操作,不仅让欧洲自己两头为难,还让俄罗斯和美国乐得坐看热闹。

  不过,欧洲这场“靠气过冬”的大戏,美国、俄罗斯、欧洲三方互相角力,谁都想在这盘棋局里拔得头筹。但不管棋怎么下,寒冬终究是会来的,欧洲的百姓只想知道:今年家里的暖气能不能按时开。

  所以当“北溪”管道传出爆炸消息时,欧洲的能源市场像炸了锅的蚂蚁,四处乱窜。这条天然气管道突然一声巨响,瞬间断了欧洲大半的“气”。

  根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1年通过“北溪”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,占整个欧洲天然气进口的27%。当这条管道被废掉后,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链瞬间被打乱。供不应求,价格自然飙升,直接把欧洲的工业用气和家庭采暖成本推上了天花板。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大国在冬季来临前几乎陷入了“气荒恐慌症”。

  输家显而易见——欧洲老百姓和企业苦不堪言。能源价格翻倍,制造业压力山大,普普通通的家庭连开暖气都要算计着过日子。德国一个中产家庭,在能源危机前一年用气的费用大概是1200欧元,危机后猛涨到3500欧元,这涨幅简直像坐火箭。

  赢家呢?嘿嘿,俄罗斯和美国乐了。俄罗斯趁机转向新的出口路径,继续兜售天然气,而美国把握机会向欧洲推销液化天然气,一边喊着“支持欧洲”,一边赚得盆满钵满。

  当然,这场事故到底是谁干的,至今扑朔迷离。有人说是美国“顺手推舟”,想让欧洲更依赖自己。也有人怀疑是俄罗斯的“自导自演”,以此威慑欧洲。然而真相如何,恐怕只有相关情报机构心里清楚。对普通人来说,谁炸的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,这事给欧洲带来的后果实在够呛。

  当“北溪”管道成了废铁,欧洲一片“气荒”乱象时,美国的液化天然气(LNG)来了,带着“救世主”的光环,也带着让人吃不消的价格标签。嘴上说着“支持盟友”,实际上美国这波操作简直堪称“趁火打劫”的经典案例。

  根据有关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2年欧洲进口的美国LNG价格,比俄气高出约30%到50%。此外,LNG还得经过复杂的冷冻处理,运输到欧洲需要巨型液化天然气船。这些运输成本,最后全都摊到了欧洲消费者的账单上。

  举个例子直观感受一下,如果俄罗斯的天然气是家附近自来水厂的水,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就像是从北极空运的瓶装矿泉水。不仅运输费贵,包装费也贵。这么一对比,欧洲老百姓的供暖账单就只能含泪承受了。

  更扎心的是,美国的“援助”并不是无偿的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2年,美国出口的LNG中,有超过三成是卖给了欧洲,赚了个盆满钵满。据美国能源信息署(EIA)统计,当年美国LNG出口收入同比增长了两倍以上,轻松突破千亿美元。这波“割韭菜”操作,不仅稳住了美国的经济,还顺便收割了欧洲盟友的信任。

  在国际舞台上,欧洲长期以来都是美国的“小弟”,为了和俄罗斯切割,欧洲别无选择,只能咬牙买下这份昂贵的“忠诚套餐”。这背后不只是经济账,更是政治账。毕竟如果欧洲不买美国的天然气,那可能会被美国扣上一顶“偏向俄罗斯”的大帽子,外交关系可就更难办了。

  美国的算盘打得明明白白,但欧洲的选择实在是迫不得已。一方面,俄罗斯天然气虽然便宜又稳定,但政治上实在站不稳脚跟。另一方面,美国的天然气虽然贵得离谱,但政治风险低,能够保证欧洲和美国的联盟关系。这就好比是,买俄罗斯的气是“省钱不省心”,买美国的气是“省心不省钱”,欧洲只能在两者之间痛苦抉择。

  当然,这并不代表美国对欧洲的“援助”就全无意义。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至少帮欧洲度过了2023年最艰难的冬天。假如没有这些LNG,欧洲的电力短缺和工业瘫痪可能会更严重。但这种高价救场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。毕竟欧洲的腰包也不是无限大。

  虽说“北溪”被炸了,但俄罗斯并没有就此“断气”。相反,他们转了个弯,找到了新的出口路径,让欧洲依旧离不开自己的天然气。这波操作堪称“躺赢”中的战斗机。

  “土耳其溪”管道和“蓝溪”管道简直就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超级王牌,土耳其顺带成了欧洲天然气的新“中转站”。俄罗斯的天然气通过土耳其输送到东欧和南欧地区,绕开了被炸的“北溪”,继续在欧洲市场发光发热。

  2022年土耳其的能源进口数据一出,直接让其他几个国家羡慕得直咬牙,靠着转卖天然气,土耳其的外汇存底蹭蹭上涨,这波搬运工当得实在是太香了。

  再看乌克兰管道,虽然俄乌打得不可开交,但这条老旧的管道依然顽强地运行着。你没听错,乌克兰和俄罗斯互为敌手的同时,还得靠这条管道继续做着能源交易的生意。这里的操作逻辑就像是,虽然两人吵架闹分家,但还得合伙开店,这事儿听着离谱,却实现实。

  那中转国们又是怎么发家致富的?其实很简单,他们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,变成了“气贩子”。

  俄罗斯的天然气经过这些国家,输送到欧洲的终端市场。中转国不但能收取“过路费”,还可以对天然气稍作“包装”,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欧洲国家。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“地头蛇”模式,管你东西从哪儿来,只要过我的地盘,就得给钱。

  有报道称,2022年土耳其通过“土耳其溪”出口天然气的收益增长了近30%。匈牙利、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,也从转卖俄罗斯天然气中获利不少。这些国家就像天然气市场中的“黄牛”,低价从俄罗斯买进,再高价卖给西欧,狠狠地薅了一波羊毛。

  欧洲想甩开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,绝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事。早在俄乌冲突之前,欧盟就喊出了“能源多元化”的口号。然而,口号喊得响,行动却差点火候。原因无非是两点,想摆脱依赖俄罗斯没那么容易,而替代选项又太贵太慢。

  咱们平时生活中用电用暖气,可能没意识到背后的能源来源问题。其实,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,远不止冬天供暖这么简单。从发电到工业用气,再到化工产品,天然气几乎无处不在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俄乌冲突爆发前,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中有40%来自俄罗斯。

  用通俗点的话说,欧洲的能源系统就是“喝着俄罗斯的血”长大的,一时半会儿断不掉。

  而俄罗斯的天然气,不仅量大质优,价格还特别美丽。为什么?因为管道运输天然气的成本,比液化天然气低太多了。俄罗斯的管道网络就像是铺满整个欧洲的“能源动脉”,只要阀门一开,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。这种方便性,其他几个国家的供应根本没办法比。

  俄乌冲突后,欧洲紧急启动了一系列替代计划,比如从美国进口LNG,从中东、非洲等国家寻找新供应商,还加快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步伐。听起来不错吧?但问题是,这些方案要么太贵,要么来得太慢。

  以液化天然气为例,不仅价格贵得离谱,基础设施的缺乏也让欧洲头疼。液化天然气需要专门的接收终端和再气化设备,而这些设备的建设周期动辄几年,花费更是以亿为单位。简单说,LNG确实能解一时之急,但指望它长期替代俄罗斯的管道气?不太现实。

  至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,比如风能和太阳能,欧洲的确走在世界前列,但这些能源目前还不足以完全替代化石燃料。毕竟太阳不可能全天24小时照射,风也不是每分钟都在吹。储能技术的短板,再加上初期投入的高成本,让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虽然光明在望,但距离“救急”还差得远。

  面对眼前的困局,欧洲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短期的“救急”手段,而是一场彻底的能源改革。可这种改革的路,到底会有多长多难?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,在未来的国际能源市场中,谁能掌握更多主动权,谁就能在博弈中站稳脚跟。